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机械工程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a href='/jxgc/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工程学院' title='工程学院'>工程学院</a>&nbsp;&nbsp;&nbsp;&n 时间:2012-06-02 点击数: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基础与优势
    “十一五”期间,机械学院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突出内涵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专业建设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凸显了专业特色,打造了专业品牌。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检测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等二个专业达到较高的建设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职院校中发挥了引领与辐射作用。“十一五” 期间,检测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数控加工与检测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被评为“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机械学院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编写并公开出版教材26本,其中列入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各1项;列入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
    3.教学团队实力整体提升。
    “十一五”期间,机械学院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经过建设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西省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获省五一劳动奖章6人次,省技术能手7人,省首席技师1人。聘请华中数控、九江精密测试研究所、九江昌河汽车有限公司等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兼职教师库。
    4.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富有成效
    “十一五”期间,共申请到示范性院校专项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资金、国防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约2000万元用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建有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现代检测技术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模具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柔性制造及自动检测实训室等40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实训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其中检测技术实训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设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前列,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依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造船集团、地方企业,建设了80余个具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机械学院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学生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5人次,省级奖项120余人次,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院所属各专业全面实施毕业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在学生中全面实施“双证制”,学生获证率达98%以上,学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5%,专业对口率超过80%。
    6.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充分发挥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服务。先后完成汽车滤清器封口机研发、车载式可伸缩变幅输送机、陶瓷辊粉末冶金轴承研发等多项横向课题;与上海亮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船重工707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了高精度专用数显测长仪的研发、精密微力矩分析仪的研制,其中5项产品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或九江市科技进步奖,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专业知名度和学校声誉。为九江船用机械厂、中船集团公司6354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10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17研究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为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骨干教师近100人。

二、问题和困难
    尽管机械学院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学校建设一流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需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引领与辐射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做好引产入教工作,提高生产性实训的比例,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四是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形势
    我国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械学院面临着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如何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
    2.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将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些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汽车工业大发展孕育机遇与挑战
    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3000万辆;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亿辆左右。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将迎来对汽车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我院汽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国家将大力发展以汽车电动化和动力混合化两大技术结合的新能源汽车,加大自主品牌的创新,实现产品换代与产业升级,做大做强我国汽车工业。这些对学院的专业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4.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江西省是一个工业相对落后的省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有大量的农民工迫切需要接受培训以保障体面就业和生活;还有大量中等学历的在职员工需要继续发展;我们应面向人人,充分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独特优势,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成为当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四个合作”,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确立“稳定专业规模、提升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彰显专业特色”的办学思路,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把机械工程学院建设成为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需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和船舶行业,以机械与汽车两大专业集群为重点,各专业协调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教学质量高,综合实力强,具有较强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学院。
    1.稳定办学规模实现专业协调发展。在稳定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的配套性和现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适度开发新的专业,形成以现代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集群和以汽车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汽车专业集群,以适应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
    2.注重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品牌。进一步发挥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加强内涵建设,突出改革创新,创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特色品牌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3.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升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优质核心课程、项目课程建设,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力争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省级精品课程有质和量的增长。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既能高水平实施专业教学又能从事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的专业团队。
    5.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工作思路,稳定以往取得的成绩,以数控、汽车大赛的前沿技术为引导,推进专业教学改革,通过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深化校企合作,有效发挥专业优质教学资源优势,形成以专业教学为主体,以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为二翼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7.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力争在省级重大研究项目、招标研究课题立项方面有所突破,在省级教学成果方面取得新成就;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力争纵向与横向科研课题逐年有所增长、推进新产品研制和技术发明,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局面。
    8.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作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

一、主要任务
    (一)校企合作
    1.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2.建成3-5个订单班或企业冠名班。
    3.探索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二)专业建设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发5个左右的新专业,进一步完善机械制造、汽车检测2个方向的专业体系;创建4-5个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特色品牌专业,彰显专业特色。
    2. 力争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新增省级精品课程3-5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力争有3-5本教材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3.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现有基础上,再建2-3个省级以上的专业教学团队。
    2.培养3-5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各专业培养或引进1-2名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领军人物,培养5-6名专业骨干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5%以上。
    3. 改善师资结构,“十二五”期间,使得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占10%。
    4.进一步完备、补充兼职教师人才库,重点建设专业的专兼比达到1:1,其余专业兼职教师的应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十二五”期间争取建设资金1000万元,用于汽车配套专业、机电一化专业等相关实训室建设,满足专业的教学需要。
    2.提高专业实训基地设备的利用率,积极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重点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80%以上,其余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50%以上。深化校企合作力度,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4个。
    3.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合作,新增校外实习基地50余家;积极落实毕业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使得带薪顶岗实习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
    (五)科学研究
    1.在科研的层次和数量上取得新进展,力争获得2-4项省级科研课题,3-6项省级教研课题,3-5项市级科研课题,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争获得3-5项横向课题。
    3.探索科研运行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50篇。
    (六)社会服务
    1.技能培训规模达到年培训3000人次;技能鉴定年规模2000人次。
    2.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在技术服务的层次和经费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七)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构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二、重点举措
    1.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将校企合作办学引向深入。
    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新要求出发,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新体制、新机制。依托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七研究所和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将学院的发展规划与中船两大集团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内知名数控企业发展规划对接,将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中船两大集团、国内知名数控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对接,为校企合作具有共同的逻辑起点;拓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功能,使其具有校企合作和专业教学指导的双重职责,研究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师资培训和与企业间的人员交流,共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联合知名企业共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强力打造优势品牌专业。
    ——紧紧抓住江西省“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品结构调整和层次升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抢抓机遇迎接新挑战。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调整专业结构,抓好专业布局,以示范性重点专业为龙头,以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形成机械制造、汽车二大专业集群,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以示范性重点专业为龙头,以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全面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打造优势品牌专业,力争将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设备与维修等专业建成省内领先、国家一流的品牌专业,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推进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办专业。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3.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院属各专业要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出发,根据各专业技术领域和岗位不同要求,深入分析岗位工作职责和职业能力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重构专业课程新体系。
    ——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大力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做好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尤其要加强以被立项为国家、省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的监控和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努力再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学院级精品课程。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按照项目课程的教学要求,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适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变革为到实训场地、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现场组织教学,实现三个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 “教师和师傅合一”、“学员与学徒合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一是加强引导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十二五期间将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和有关学术活动,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开阔了视野。二是实施师资建设的“三大工程”,既: “名师(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工程”和“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搭建有效平台,提升团队的技术服务能力。一是通过引进开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改善师资结构并组建技术开发团队,带动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整体提升。二是各重点建设专业充分发挥优质资源优势与企业联手组建相关技术研究所、产品研发工作室、技术服务中心等,进一步延伸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通过任务承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提高了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
    ——柔性组合动态管理,切实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各专业在进一步充实兼职教师库的基础上,采取柔性组合动态管理方式,切实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5.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一流的专业实训教学场地。
    ——以生产性实训为导向,建立富有特色的专业实训中心。努力提高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现代检测技术实训中心、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的建设水平与管理水平,充分有效地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入行业企业产业链,通过“引产入校”、“引产入教”等形式承接企业生产任务,或成为企业生产基地,实现“以产促教、以产养教”,发挥实训中心的生产功能。
    ——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着眼点,强化“五位一体”功能。一是依托三个中心,面向船舶行业、企业职工,面向江西区域职业院校师生开展培训,体现面向社会的培训功能。二是依托学校建有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船舶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是搭建校企技术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成立研究所、工作室等,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体现实训中心的技术服务功能,提高专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以及“稳定一批、发展一批、局部调整”的工作思路,积极依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造船集团,密切与江西区域大中型骨干企业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造船业、现代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形成功能不同、合作领域额有所侧重的基本格局。各专业应根据不同的技术领域和自身特点,抓好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布局,并有效地将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将人员互培和技术合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有效地解决了校企合作不稳定,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6.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建成机制合理、制度健全、设备一流、技术过硬的社会服务平台,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学校是“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与培训服务平台”和“江西省职业技能综合培训鉴定中心”的功能,做好省内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相关培训工作,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做好企业职工转岗、再就业及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设备、人力、技术优势,成立技术应用中心,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开办科技经济实体,开拓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7.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设素质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开设国家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学、入学教育与国防教育、公共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教学渗透。各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应根据课程特点,既体现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
    ——发挥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纳入教学和考核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职业素质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通过第二课堂、军训、校园文化建设、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根据部门“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为保障“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高质量实施,建立如下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保障
    为了确保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高质量顺利实施,学校将在政策上对部门给予重点支持:并在重点关键人才引进、对外技术开发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专业设置、社会培训服务、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自主权,对部门的对外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在税收和提留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或激励机制。

二、思想保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切实加强相关职业教育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把学院教职工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来,为学院发展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三、组织保障
    为确保“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顺利进行,切实加强对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部门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十二五”建设任务的推进和目标管理工作,并设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任务实施。
    1、专业建设组:负责现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新专业的调研申报和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等。
    2、师资建设组:负责引进和培养学院发展急需的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融教学于技术开发和服务中的师资队伍。
    3、科研服务组: 负责科研课题立项申报、校企合作对接、国际合作交流、对外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各种培训、技能鉴定、考证等社会服务等工作。充分整合学院现有资源,积极拓展潜在资源,充分调动学院科研服务的积极性,保障科研服务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十二五”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在学校相关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管理、科研管理等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机械工程学院科研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完善和修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建设实施办法》、《机械工程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机械工程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条例》、《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机械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机械工程学院教研室管理实施细则》、《机械工程学院教师考核和聘用实施细则》和《机械工程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机械工程学院  2011年1月6日

版权所有:机械工程学院 九江市十里大道1188号 邮编:332007 电话:0792-8261171/8262672